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
来源: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日期:2024-08-14 排行榜

  (二)按照规定落实间接费用比例,间接费用可以全部用于绩效支出。

  (三)在定额资助的科研项目以及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独立法人科研机构中,推行财政科研经费包干使用和负面清单管理。

  (四)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研项目,参与项目的科技人员人力资源成本费可以从项目经费中支出且比例不受限制,但是不得违反国家和省有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绩效工资管理规定。

  (五)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其他相关规定。

  财政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按照财政科研经费有关规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为科技人员使用科研经费提供便利。

  第七十八条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下列财政科研经费支出纳入绩效工资总量并单列管理,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调控基数:

  (一)从财政科研经费间接费用中提取的绩效支出;

  (二)从财政稳定支持科研经费中提取的奖励支出;

  (三)年薪制高层次人才的薪酬支出。

  第七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科技主管部门应当建设省级科技专家库,并与省外各类专家库建立信息交换共享机制。省级科技专家库对省有关部门、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开放,并可以为创新主体提供服务。

  财政科研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项目评审保密制度、专家评审制度,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问责、退出等机制。

  评审专家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地开展评审、评价或者咨询,不受影响公正性因素的干扰,依法尊重评审对象的知识产权,保守评审过程中知悉的秘密。

  第八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科技创新类产业,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研平台等建设项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按照规定优先保障其用地、用海、用林和配套用地需求。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按照规定采用划拨、弹性年期出让、先租后让、长期租赁等方式供应土地,保障科技创新类产业的用地需求。科技型企业可以通过参与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联合取得工业用地使用权,并按照规定进行宗地分割。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通过配套建设、统一租赁、回购、合作开发等方式筹集用房,保障科技创新类产业、科研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孵化载体的用房需求。

  第八十一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优化高新区布局,加强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建设,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强化高新区建设主体责任,在配套用地、项目布局、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公共服务以及专项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协调高新区发展重大事项;支持符合条件的园区创建省级高新区。

  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依法授权或者委托所在地的国家或者省级高新区行使有关管理职权。

  支持高新区行政管理机构健全适合自身发展条件和水平的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制度,完善激励分配、考核等机制。

  第八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支持科技文献、科技数据等共享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有效利用。

  利用财政性资金或者国有资本建设、购置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管理单位,应当在满足本单位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共享。管理单位提供开放共享服务,应当保守使用者技术秘密并保护其知识产权,可以按照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收费。

  鼓励社会力量建设的实验室、科技基础设施和购置的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

  第八十三条  科技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按照公平竞争、平等互利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开展业务活动。

  科技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提供虚假的评估、检测结果或者鉴定结论;

  (二)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

  (三)欺骗委托人或者与一方当事人串通欺骗另一方当事人;

  (四)损害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其他行为。

  第八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科技、统计等有关部门和机构应当加强创新调查、科技统计等信息共享,分析评价全省科技创新发展状况,全面监测科技创新活动效能。

  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应当依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填报统计调查数据。

  第八十五条  本省建立健全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机制,健全科技领域国家安全协调工作制度,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重大风险。

  本省加强科技保密能力建设,依法保护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科技秘密。

  第八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全省科技伦理治理工作,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管理体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管理本行政区域、本行业科技伦理治理工作,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以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科技伦理治理。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应当履行科技伦理管理主体责任,负责本单位科技伦理审查,加强制度建设、教育培训、风险监测预警、违规行为查处等管理工作。

  科技人员应当遵守科技伦理制度规范,在科技伦理审查批准的范围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第八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完善对科研失信行为的预防、调查、处理、修复机制,推动科研诚信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

  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应当履行科研诚信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制度建设,做好科研诚信教育培训工作。

  科技人员应当遵守科研诚信管理规定,不得弄虚作假或者抄袭、剽窃、篡改他人创新成果。

  第八十八条  对于以财政性资金或者国有资本为主资助的探索性强、风险性高的科研项目,原始记录证明承担项目的单位和科技人员已经履行了勤勉尽责义务仍不能完成的,予以免责,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允许结题。

  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推进科技创新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或者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以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可以按照规定从轻、减轻处理或者予以免责。

  省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科技、发展改革、财政、教育、审计等部门和机关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尽职免责工作机制。

  第十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九条  有关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存在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由有关机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九十条  科技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八十三条规定,由政府有关部门依照管理职责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吊销营业执照;给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一条  有违背科研诚信或者科技伦理规范行为的,由有关主管部门或者人员所在单位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单独或者合并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一)警告;

  (二)责令限期改正;

  (三)一定范围内或者公开通报批评;

  (四)终止、撤销有关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

  (五)追回部分或者全部已拨付的财政性资金,没收违法所得;

  (六)撤销奖励或者称号,追回奖金;

  (七)取消一定期限内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管理资格;

  (八)禁止一定期限内承担或者参与财政性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以及申请相关科技活动行政许可;

  (九)记入科研诚信严重失信行为档案;

  (十)其他处理措施。

  第九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九十三条  驻粤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在本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参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在科研自主权、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仪器设备采购等方面与科研机构适用同等政策。

  第九十四条  本条例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广东省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同时废止。

  相关链接:1.《完善科技创新地方立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解读

     2.一图读懂《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

     3.《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企业篇

     4.《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科技人才篇

     5.《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高等学校篇

     6.《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科研机构篇

上一篇: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物...
下一篇:关于印发广州市天河区加快推动软件和信息技...
免费热线:400-004-1069

广东赛辰检测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20-32200125

邮编:510663

地址:广州市黄埔区彩频路9号5楼